2009年12月30日 星期三

生活順利,所以有自信,口說惜福感謝,
還是忍不住發出優越驕傲氣味,自己聞不到 ..... ;

生活壓力,於是都生病,外表看來正常,
眼神舉止透出萎靡慌張、憤怒和狂妄,自己不知道。

用笑來帶過,冷漠來回應,一次又一次,
當局者迷的玩笑,真覺得好笑?

2009年12月25日 星期五

不要傷心。

你問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我為什麼知道,你正傷心。

或許是你跟我說的,但是你自己不知道,
你已給過我訊息,你正傷心。

憂傷的靈使骨枯乾,不要傷心。
慢慢看透無奈,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慢慢看清,無常是平凡也是神蹟。

不要傷心。

2009年12月24日 星期四

遠離繁華市區喧囂,便能接近自己,
能聽見自己內在的聲音,
便能看清楚些,清醒些再排好生活順序,
然後,又再混入喧囂繁華市區裡,
循環裡,能跳出來一次,
便有機會活命!

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無為而治的天生因果非人人可擁,所以有了修練這回事,
修練聽起來是嚴肅、認真的;
千萬年的輪迴前,天神的判官簿裡早批註記號,是刻意、或自然,
修成或是不得正果,何須替神煩惱。
領會開悟的道理,也有起初的不公平,一種正常轉化虛長的公平。

稱自己是大師的大師說:
『世間周圍所發生的這些生老病死憂鬱煩惱痛苦 .... ,你認為是真的嗎?
如果你認為是真的,一種是跟它妥協,順從它;一種是不跟它妥協,但仍會繼續沉溺在憂鬱煩惱痛苦當中。
不相信這些是真的,相信在這些之外還有更好的、超越人等級的開悟和喜悅平靜,
如果你真想知道,我可以告訴你方法 ,很簡單 ....... 。

你想不想?! 你沉默一會兒說你也不知道。

我聽著明白了,你還不想、不那麼想,
那麼,何不接受自己,停留在這個屬人的境界裡,
妥協不公平的理所當然,順著它,倒快點看開。
沒對不起大師,大師也沒對不起你。
也說不定你就是大師 ...... 。






All Life Is Your Life ~ believe or not ?!





" There are two ways to live: you can live as if nothing is a miracle; you can live as if everything is a miracle.” ~ Albert Einstein

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大部分人都緊抓住生命不放,
只是有時候活著的生命恐怕比未知的死亡更可怕。
對死亡的恐懼,從來沒有過的經驗,所有不當一回事的,讓清楚面對,
怕死的煎熬無疑比死亡本身更駭人恐怖,問題是「死亡會更糟嗎?」

能指盼的如果真是死,那麼未來一定不會失望;如果不是,結果也一樣。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塔羅這陣子時興起來,怎地聯想到前陣子騎自行車的風潮,
新加入騎單車的名目很多,健身環保、簡約生活或促進哪種合諧團結 ..... 。
騎上自己的車,路上準不準、不約而同遇到新加入的同好;

塔羅算牌熱興起的名目可能是,突發的潛能或內在助人的動力、
轉化潛在危機或調理改造祝福,賺錢的工作方式或時髦流行騙人的幌子 ...... 。
一排串的算牌師,排排牌,算牌師自個兒的命運,難算定。

算命師或算牌師熱心公益,解天機漏天意,準或不準,價值在信者心裡。
如果是天意,何必苦苦為難自己,該來的就該來,不該來的也自然會消去。

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急凍快閃活動參加這一個 !
2009年哥本哈根行動- 台灣篇!
時間:2009年12月12日12:00
地點:台北,台灣
http://www.facebook.com/home.php#/event.php?eid=192274361657&ref=mf

參考紐約 活動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wMj3PJDxuo

2009年12月7日 星期一


選舉日的時候,競選人少有提出人民生活相關前途發展的政見,互扯對手的瘡疤,抹黑 ..... 倒比比皆是 ,像在比爛,誰沒那麼爛選那個! 或是管他爛不爛,為了一口氣選那個!

有些投票人到投票所,要投下神聖一票時的態度, "丟 " 身分證給驗證的動作一般,不甘不願,老子有權利,用力的隨便,丟出去的動作,好似自己是大俠,且是偉大又委屈的大俠。

洪蘭教授前陣子指出,台灣大學生很多上課時打瞌睡、吃東西、遲到.... 等指出不該繼續放縱的不禮貌和不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 上新聞沒多久,台灣最高學府 ~ 將來的醫生 ~台大醫學系學生又聚集開個邊吃炸雞、比薩的研討會,表示自己的能力能分心同時做好幾件事,顯示自己的能力有多高強,同時諷刺洪蘭的小鼻子小眼睛,表示時代變了為理所當然。

年輕人資質高能分心念好書是你家的事,但其他人也沒義務聞你那食物味道,或分心去注意你遲到進來聲響的注目。

病入膏肓啊! 有病的人構成病的厲害的社會。 自私的人建造通往地獄的道路!

誰?!敢生病。

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某種傷口令人眼淚流不停,傷口好了不見得是痊癒。
暫停下來,收拾未了的現實,收拾放不下的包袱,再面對另一種現實,
乾了眼淚、調整心態、釋懷接受、或者寫下遺囑,
想看透一種釋放,跳進另一塊樂觀心域,
脫離原有身體牽連的桎梏,想提前接受認識另一個陌生世界,
想獲得一種前所未有的平靜,在有限能數算的日子裡。
數一數 ..........。

無常的日子未到之前,感謝所有的一切,
在所愛來來去去當中,感謝曾經陪伴的人生緣份,
也感謝自己面對自己,平靜自己給力量,
再繼續走下去,這個連蟑螂都拼了命掙扎求生的鬼地方,一點也不花俏,也因為這樣最實在,
是這樣吧。

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天文學家和放羊的孩子差距多遠?
在草地上、山崗上,看星星的距離。
不說並不表示不懂,會說不表示真懂。

「把我的純情和純潔都奉獻給你!」
這句話聽起來純情和純潔竟然像有了形狀,
圓的?尖的?硬的?軟的?
你有哪種?
易經、塔羅、身心靈芳療、數字占卜、揚昇、瑜珈、奧修 .... 各種 ..... 治療空虛無助徬徨疲憊的, 出現頻率越來越高,是哪種飢渴 或興趣,天性或彌補?

物以類聚的原因是宇宙裡某種同質相吸,一夥一夥的,這處燃燒延綿魚池,一火一火的,處處燃。

燒的過熱了,一同化為灰燼,一陣子死灰復燃,同質相吸的引力聚合,分了幫、分了派,哪個圈子不是這樣?

忽然就出現的繁茂似流行,在物質時尚界,在心靈尋求至聖天人境界的無限形界,稀有的價值,再次渾濁,真正的意義,混口飯吃,活下去。

信不信?

2009年11月9日 星期一

是大師,或自以為是大師,窮究追求心靈寧靜,號稱位哪都一樣,
寧靜的心帶來歡愉、和諧和力量 ..... 。

不甘心大師的能力被埋沒,不甘願大師的功夫沒得傳展,
所以要去統計表上最有潛力的地方,得要去看看,才甘心。

恐怕到了高處不勝寒,寧靜的合諧的曲調也一樣,
在甘願的時候,提醒自己,人的世界,
都一樣!

2009年11月6日 星期五

近來有些綜藝節目喜歡弄些女明星素顏亮相,除了想女明星顯示自己的天生麗質和自信程度外,其他有些原因不是為了通告費,就是在一個進退兩難尷尬的位置上給豁出去了。

女明星不管什麼原因而素顏,接下來都是再畫上粧,看看化妝前後差別令人驚訝程度多少,怪的是,畫了妝的女明星看來大多明顯 "更 "有精神,或說更 "有氣勢",但是畫起妝來怎麼好像大夥兒風格都大同小異,清透自然的粉底, 性感誘亮的嘴唇,捲俏濃密的睫毛 或是當季亮粉叛逆眼影 ....,像一種流行魔咒桎梏,幾乎是差不多的流行樣板妝色。

素顏的女明星大多看起來比不化妝還年輕些,化粧不是為了看起來更美麗更年輕更有活力嗎?
化妝不是為了讓人認不出原來那沒自信的醜小鴨?

要年輕還是要美麗?
魚與熊掌不能兩全,假的自然其實還是不自然。
南牟 ... 、南無 .... ,佛教寺院等地方容易看到,有些人一知半解的、開玩笑的說,南邊沒有 ....。
習慣把誤會當成真意的,不勝枚舉,誤會要時間機緣化解,常常只在有心的時候。

梵語 namas,巴利語 namo。
又作南牟、那謨、南謨、那摩、曩莫、納莫等。
意譯作敬禮、歸敬、歸依、歸命、信從。
原為「禮拜」之意,但多使用於禮敬之對象,
表歸依信順,含救我、度我、屈膝之意。

參考 http://giita.pixnet.net/blog/post/22018166

南無 「誰」 不是第一要件,南無 「己 」才是重點,內在沒有甘願順服, 哪來外在真誠信服。

聖經約翰福音十二章二十四節:「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2009年11月4日 星期三

常常在等什麼?

一種學習經驗 ....
前面無知付出浪費或瞎摸索,代價不少 ....
抓到訣竅了,路程就變輕鬆,
沒有早知道,也不要馬後炮。

制約行為模式的慣性,也在等著跳脫,
好進入另一種莫名合諧。

2009年11月1日 星期日

跟一個對象有交集,
同樣的興趣、同樣的工作、同樣的環境、
同樣的時間 和同樣的話題 .....,
一定很開心?

會不會膩 ... ?

跟一個對象沒交集,
不同的興趣、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環境、
交錯的時間 和不同的話題 ..... ,
一定不能開心?

會不會有趣 ... ?

每個都有一體兩面的,
對的時候在天堂,錯的時候在地獄。


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遇到一個“你認為”好的

美女,驚為天人!
價值,不謀而合!
因緣,天生注定!
現實,千載難逢!
情感,教學相長!
理想,相輔相成!
.......

在認同的時候,理所當然!
甚至忍不住“推崇”起來。

真理只存在於假設之外。
而假設存在於思慮之間,人腦子那個有限的圈圈,

誰敢說確定?!
詩說中了周圍現實的面貌 .......

獅子、孔雀和詩人
宋曉賢

在動物園,大籠屋前
他們對獅子說:
嘿,草原之王啊,
喉一聲給我們聽聽?
他們只把這當他們的娛樂

轉到鳥類館
他們又在逗弄孔雀:
嘿,皇后,開個屏給我們看看?
開一個就給小姐一百塊

在舞台前,他們開始戲弄詩人:
嘿,給我們唱一首錫安的歌吧?可
是,我們怎能在褻慢人面前
唱歌頌聖潔的歌呢

可以想像,那一天
獅子、孔雀和詩人
都沒有出聲
但是挑逗聲、嘲弄聲不絕於耳
激起了陣陣哄笑

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

同樣的問題,不同的態度?

有一天,我們都會老 .....

一個老父親問兒子4次"那是甚麼?",兒子回答4次"麻雀"後大 發雷霆。

父親進家裡拿出自己的日記叫兒子念一段:「...幾天前小兒子跟我在公園,他問了我21次"那是甚麼?",我回答了21次"麻雀",每一次都是緊抱著他,慈愛的回答我那純真的小孩...」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Dv6MG9RAII&feature=player_embedded

2009年10月26日 星期一

為了開放美國牛肉進口抗爭辯論下臺還是遺憾?

沒有需要就沒有這些顧忌,不吃不買就不用擔心這些多餘不平 。
管是哪國肉,地球暖化都快玩完了,還在那想著吃肉的光景 ....。

真遺憾 .... 。

2009年10月25日 星期日

聊天和談心不一樣,
聊天可以籠統、習慣、敷衍、鬼扯 .... 天南地北;
談心可以是敲魂魄、挖靈通、命中要害或指點迷津 ..... 跳出自我限制。

看願意,
聊聊天或談心,
不一定說話也可以!

2009年10月22日 星期四

抽到一張奧修禪卡,隨時都適用 .....

靜心是一種醫藥,它的用途只是暫時性的,一旦你學會了那個品質,你就不需要做任何特定的靜心,然而靜心已經擴展到你的生活裡。

走在禪裡,坐在禪裡。 是什麼樣的品質?
當一個人在走路時,他是觀照的、警覺的、喜悅的、沒有動機的、歸於中心的、具有愛心的和流動的;那麼那個走路就是擁有從容的步態。
當一個人坐著的時候,他是具有愛心的、警覺的、觀照的和沒有動機的,而並不是特別為了什麼目的而坐,就只是去享受那份只是坐著,而不做任何事情的美;放鬆,安然的 …… 。

在走一段長路之後,坐在一棵樹下休息,有微風吹過來使覺得很涼快。每一個片刻,一個人都必須很安然地跟自己在一起,不要試圖去改善,不要刻意去培養任何東西,不要去練習任何事。

走在禪裡,坐在禪裡;不論是講話或是保持沈默,不論是動或不動,重點就是要保持安然。精髓就是要保持安然,這句話是個關鍵。精華就是要保持安然,這句話是最重要的陳述。做任何你所做的事,但在最內在的核心要保持安然、冷靜、鎮定和歸於中心。

Osho The Sun Rises in the Evening Chapter 7

塔羅牌註解:
「彩虹之騎士」提醒我們說,就好像這隻烏龜一樣,不論我們去到那裡,我們都攜帶著我們的家,不需要匆匆忙忙,不需要到其他地方去找尋庇護所,即使我們進入了感情之海的深處,我們也可以保持不受干擾,並且免於執著。 現在該是時候了,你可以放掉任何你對你自己或是對別人的期望,並對你可能攜帶著的任何幻象負起責任。不需要做任何事,只要在你目前本然的滿足狀態下休息。如果慾望、希望、和夢想都漸漸消失,那是很好的。它們的消失能夠騰出空間,讓那個新的寧靜和接受的品質進來。而且你能夠以一種以前從來沒有過的方式來歡迎這個發展。品嘗這個慢下來的品質,這個休息下來的品質,並且認出說你已經在家了。

有天工作沒人可帶飯盒來,打算到時候再關門出去買。
中間來了很久沒見到的朋友的老婆,帶小孩出門補習時間還沒到,過來聊聊 ..... ,時間到了帶孩子去上補習課。

晚上要去接孩子下課的時候,主動帶了餐盒來,硬說順便 ..... 。
她體貼!我福氣開心! 吃飯盒的那ㄧ刻,感覺遇到了天使 。
出乎意料的事~ 不見得都是壞事。

2009年10月17日 星期六

新聞看夫妻
早初你儂我儂,而後打罵忍讓道歉,
反覆習以為常 ,惡性循環 .... ,
眼淚、發誓、下跪加禮物,一起補破網,
破網補不滿不驚訝,
因為戳破網的,那個基本隱藏在理性以下的,
劣根性,與生俱來,
沒完沒了。

偏這種,還真多 .... 。

2009年10月13日 星期二


明明不認識,見到感仇視,偶爾會遇到;
確實常聯繫,認識有限制,倒是比例高;

一見如故和一見鍾情的,
若不是機緣到了,就是誤會一場。

註定莫名奇妙。


秋天來了,發什麼病?
該吃藥的別忘了 .....

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天河的斜度> 商禽

在霄裡的北北西
羊群是一列默默
是盼望的另一種樣子
在另外一種樣子裡
牧場在天河之東,那時
池塘在心之內裡
心在六弦琴肥碩的腰身間

祗一夜,天河
將它的斜度
彷彿打寧靜弄歪
而把最最主要的
一片葉子,垂向水面
去接那些星

天河垂向水面
星子低低呼喚
無數單純的肢體
被自己的影子所感動

六弦琴在音波上航行
草原
在帆欖下浮動
流淚
並做了池塘的姊妹
在高壓線與葡萄架之間
天河俯身向他自己

即是我的正東南
被籌範于兩列大葉桉
了的馬達聲
發霉了的
嘆息是子夜的音爆
我的友人用方糖問路
迷失在屋簷下的森林裡
無人知你看她洗頭時的茫然
那時,天河在牧場的底下

無人知我看妳晒頭時的茫然
后土,去死是多麼無聊啊
時間從菜籃中漏失
去成為蜂房
去釀
唯盲人的咀嚼始甜的蜜

自從天河將它的斜度
移置於我平平的額角
在霄裡北北之西
有日也有夜
夜去了不來
日來了不去
三月在兩肩晃動
裙裾被凝睇所焚,胴體
溶失于一巷陽光
餘下天河的斜度
在空空的杯盞裡。

2009年10月2日 星期五

過年穿新衣的"習慣"原是因應古人,在傳統農業社會時辛勤節儉的生活態度,
時代不同了,買新衣也非那種過年慣例,純粹是因為那些折扣和虛空,買失心瘋 ..... 。

中秋節跟烤肉到底有什麼相干 ?
中秋民俗節慶的由來 ....
沒來由的烤肉活動,成了中秋固定活動,那些習慣中秋烤肉的,也說不上來為什麼 .....,
就像那些明明外面累了一天回家,硬拿著遙控器坐在電視前頻道換來換去,
直到睡著驚醒或撐不住了,才拖著腳步往浴室或房間去 ..... 。

同樣冥頑不靈。
養貓的看了會笑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0ffwDYo00Q&feature=channel

2009年10月1日 星期四

打開電視新聞

那頭兒~ 中國大陸十一國慶閱兵,整齊像機器,劃一如同體 ....

換個台~ 台灣警察用台灣國語正在解釋:「阿他蒙就 .... 偶盟就給他 ....。偶要問長官 ... 」

腦子裡出現些畫面
拿筆畫下時
畫面消失了
沒法再畫下去

腦海裡有些話
說出來的時候
確切的信念卻模糊
噎住喉頭乾咳

每看一次畫面
每看一次內容
漸漸刪掉部份
畫面縮小又縮小
內容減少再減少

留下空白
和安靜

給貓梳毛的時候
牠們回應跟著你
牠們的愛很簡單

你愛牠 或牠愛你
牠們知道
也會讓你知道

人的愛太複雜
酸甜苦辣妒忌痛苦忍耐犧牲 .....
學歷財富外貌 各種條件限制 .....
還說自己高等

2009年9月29日 星期二

下大雨 .....
淹水了 .....
原本躲在水溝污水道的蟑螂逃命似的往高處爬,
牆壁角落縫裡、竿子上、拄在牆邊的傘也好 .....
慌張的蟑螂群半條命的掛在上邊,
這裡有, 那裡也有,
數量太多,看起來可怕, 同時又可憐起牠們來 ....,

蟑螂想拼命活下去!
那其他呢?!

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心無旁鶩,平靜的,
現在式,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的,
一瞬間的!
生命功課,不用心,要用什麼?
發瘋 ? 發病 ? 大徹大悟?

問哪時開始?哪時終止?
都沒有,只有過程。

蘇格拉底在街角在路邊,在最普通的服務業,不在教育界也不是宗教圈 ..... 。
哪種玩笑詭計 ?!

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記憶力變差,忘東忘西,
有時感覺好笑,有時感覺憂心,
怕健忘嚴重了,想到該吃些補腦護腦的東西,
健康食品或飲食或藥物,
.................. 。

幾天以後,忽然想起來,連吃藥這件事也忘了,
忘記自己會忘記 ......。

2009年9月16日 星期三

別人都找他,他勉強應對,他不想別人找,他想找你,
只是你跟他一樣,

他找你,你勉強應對,你不想他找,你想找另一個他,

另一個他也跟你一樣 .......,

他和你和另一個他,幽默像是磁鐵負極,相似卻排斥,
還是保持點距離好,免得排斥而衝擊更遠,

安靜點。
平常的時候,說話一種樣子,一種習慣語調抑揚頓挫;
特別的時候,與特別的人對應,是刻意或不是刻意,
出現不一樣的樣子,不一樣的語調,
或者是隨著那個對應的對象,出現某種口音,放慢或加快速度,提高或降低音量 .....。

是傳染病,還是自我多重人格裡熟悉或陌生的某一位出現?!

怪怪的。

2009年9月14日 星期一

很久不動筆的畫家,在多年以後心血來潮,撇下包袱提起筆作畫,
沒畫完因為別的雜事停了下來,畫擱著,
等著下一個遙遙無期被想起的時候 ..... 好似沒有發生過一樣 。

日子過去,畫家因為颱風災害整理房屋時,看見被遺忘半完成的畫作,塞在餐廳冷氣窗口上,大小正正好填滿,並且畫還上下掛反了。

畫家:「這個就是老婆!」

甜代表哪種幸福?
如果天天都甜,時時都蜜,
甜還會和幸福感連結嗎?

一種鹹澀,也不見得差 ....。

《甜蜜的復仇》 ~夏宇

把你的影子
加點鹽
醃起來
風乾

老的時候
下酒

2009年9月10日 星期四

科技日新~
品牌廠商新推出小顏美人相機,希望能滿足女性消費者,拍照不用修臉、化身比例完美、膚質明亮小臉美人的渴望 .......
姑且說,這也是一種新的詐騙技巧吧。

日新月異的生活觀價值觀和科技結合,將來看照片,距離事實,恐怕十之八九都是假的吧 .... 。

新聞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909/1/1qryk.html
想自己開家教班的朋友,不想再幫別人做,希望幫忙推薦找學生上課,
我說沒問題把名片拿來可幫忙發,朋友問名片要印什麼好?
我:「最基本要印上名字和聯絡電話,其它資料或圖畫再考慮需要 ...... 。」

朋:「名字?!哪個名字好!?」
我:「就你的名字啊!讓別人一看就知道是你,要認識聯絡你的那名字。」
朋:「放真名字不好,一下就被別人知道 ....。」
我:「不就是要讓別人知道嗎?!」
朋:「不行吶,做這行的大家都用藝名!得想個藝名!」
我:「呼~ 寫藝名大家認得的話也可以.....。」
朋:「我要用哪個藝名好?還是寫姓加上老師就好 ?」
我:「光寫姓加老師和一個電話,感覺不大實在,人家憑什麼要理你?假如我是家長 ....。」
朋:「我想想要取哪個藝名好,妳幫我想想名片的圖案好了。」

我:「圖案沒那麼重要,你先想好內容 .....。」

順序錯亂的正常了,可怕。

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剩什麼?
除了這看不到的,還有其他現實卻模糊的,
年過一定時候,身體也慢慢開始不合作,
心裡想的 是一回事,身體能力行的 是一回事,
有限的軀殼牽制住,環境各種圈圈拉縛著,
感覺無力與無奈,感覺徬徨且麻木,
因為自卑反倒驕傲,因為不安倒趨恐天下不亂,
推究給莫名奇妙,給別人戴上自我心中狹隘的帽子,
瞧,
就那德性 ......

名片拿掉,你還剩下什麼?
文/洪蘭 2009年6月 Cheers雜誌

給你五分鐘自我介紹,你可以講滿五分鐘嗎?人生除了事業與工作,你有其他值得驕傲的回憶嗎?

一位朋友被總公司調回美國去受訓,回來後像換了一個人似的,臉上有笑容、生活有朝氣,跟他過去總是唉聲嘆氣、皺著眉頭的模樣真是判若兩人。他的改變引起了大家的好奇,於是羅漢請觀音,把他找出來吃飯,拷問他改變的原因。

他說到美國後,公司用巴士把他們載到一個山明水秀的深山旅館中,使他們除了吃喝拉撒睡,什麼地方也去不了,只能乖乖去上課。第一天,老師叫他們做五分鐘的自我介紹,他原以為很容易,想不到不到兩分鐘就把學經歷、名片上的頭銜,連家庭成員都講完了,剩下三分鐘無話可講。

老師厲聲問他,「你人生的經歷難道連五分鐘都填不滿?」他悚然而驚,對呀!活了快五十個年頭,怎麼連五分鐘都填不滿?但是卻真的想不起自己做了什麼值得拿出來講的大事。

他生活的重心一直是工作,但是這些人都是同一公司的高階主管,做的工作跟他都很相似,有什麼好講?除了工作,其他乏善可陳。所以他跟老師告饒說「真的沒有了」。老師反問他,「你小時候的志願是什麼?」,他想了一下說「籃球國手」,因為他父親有一本珍貴的剪貼本,上面全是民國四十幾年,四國五強籃球賽的剪報。看他父親對籃球神往的樣子,他曾立志做國手,為國爭光。當然,運動員是千中取一,他沒有做成,但是籃球一直是他的最愛,只是工作忙,很久不曾碰球了,兒子履次哀求他去打,都沒空。

老師叫他想他兒子從一出生,一路成長到現在的影像。他記得兒子剛出生時的樣子、剛入學一年級的樣子,但是很快就變成高中生的樣子了,中間的十年他怎麼也想不起來,好像一晃就過了。
最後老師說,「你難道願意死後墓碑上除了年月日什麼都沒有留下?」他再度震驚,因為他已經明瞭他人生是白走的了。

他開始了解他人生的優先順序放的不對,時間不能逆轉,他們這些穿西裝、打領帶、坐冷氣房的有錢人,表面上很有成就,但是名片一拿掉就什麼都不是了。人生的意義在心靈的富足,心靈的富足在對別人的關懷、照顧與奉獻,他在這方面太貧乏了,連自己的家人都沒有照顧好,遑論對社會、對他人。

所以他回國後,開始把白天做不完的工作帶回家,想辦法跟家人一起進晚餐,飯後還陪他太太散步一小時後再進書房去工作。週末一定陪兒子打籃球,星期天則全家去替他母親買菜、打掃,讓他的弟妹可以休息一下。他說他工作並沒有少做,但生活充實了、家人對他的態度也變好了,他的心情也不一樣了。說完,大家都一臉肅然,心中都在檢討自己的人生。

現在是畢業季節,一批批學生離開學校進入社會,但願他們能及早看到人生的目的,為自己和社會留下一些東西,充實的過一生。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水可以載舟亦可覆舟,
網路力量也是,
成就好事,也可以造成負擔甚或毀滅 ....。
受邀加入的Facebook,像病毒,
傳染到幾百年沒聯絡或相隔萬里遠的,
現在或過去式朋友、同學、同事、老闆 .......,
各式各樣曾經有過緣分的,好佳音或惡孽緣,
每天公平的出現在你的通知欄,
邀請你已過去的緣分再牽起,結起新鮮好奇和興趣,
試探、挖掘 ......,
興奮或錯愕?按接受還是按略過?

越來越多 ...., 自己放上去的東西,跟著越來越少。
樹大招風、人多必有垃圾,是這樣吧 .....
Let it be .....。

2009年9月7日 星期一

2009年9月5日 星期六

If you prick us, do we not bleed?
If you tickle us, do we not laugh?
If you poison us, do we not die?
And if you wrong us, shall we not revenge?

如果你們刺戳我們, 難道我們不會流血嗎?
如果你們搔癢我們, 難道我們不會發笑嗎?
如果你們毒害我們, 難道我們不會死亡嗎?
而如果你們苦待我們, 難道我們不會復仇嗎?
~《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III.i.50–57)

你說呢?!
或許他們是運氣好,早死早超生 .... ,只不過超生又再來一次,仍舊在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的循環裡 .... 淵淵不息 .....。


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

所做所為,如果對別人或自己沒有療癒功能,恐怕是落入惘然。

動物會節制,發情或死亡,時候到了做,時候到了走。人不是!

看的越多,應更謙卑,人的狀況結果倒不像,反而自私起而利用 ......。
人壞的,許多方面不如動物。

別跟只活幾天的的蟲子說一年有四季,別跟只活夏天的蟲說冰寒,井底之蛙的世界既然非大海來的海龜能理解,不強求。

許多的客氣,感覺不到心中間那個真誠,甚至一邊客氣一邊退步;
許多的愛情,沒有感動的豁然,邊扭曲快樂邊享受痛苦,病態理所當然。

難怪呂洞賓修練時有句話:「寧可度動物也不度人。」
最後呂洞賓沒有通過考驗,我也非聖賢,未得開悟之路,也沒有打算非得不可 .....。

2009年8月24日 星期一

宜蘭三星蔥很有名,而宜蘭幾個火車站附近都有買蔥油餅出名的攤子,但不代表不同烹調的方式,一樣可以釋出他原有的好味道。

一長串排隊人潮,幾乎都是年輕人,哪裡來? 網路力量來!
真好吃嗎? 這種口味問題因人而異,到底是真材實料讚,還是根本沒有比較其他,是標準低或者只是因為排隊站了很久 .......?

真正的蔥油餅到底應該是要煎還是炸?
老闆把麵糰揉揉丟進一個全是油的深平底鍋裡,被壓扁的麵糰浸在油裡載浮載沉,「你們餅是炸的嘛!」 老闆:「我們這個是半煎炸啦!」

這個簡直是太厲害,說是台灣文化的精隨一點也不為過,彈性高的「半」調子精神,理所當然排在頭幾個了 ....... 以訛傳訛、積非成是算什麼 ,油孜孜的蔥油餅好不好吃,也沒那麼重要了 .....。

別那麼煎炸(奸詐)好嗎?


【煎】解釋
(1)放少量的油在鍋內,將食物燒成金黃色起脆皮。如:「煎魚」、「煎餅」、「煎蛋」。
(2)熬煮。如:「煎藥」。
(3)逼迫。如:「煎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4)煎熬:形容處境痛苦或心情焦慮不安。如:「他受不了良心的煎熬,終於向警方自首。」

【炸】解釋
1.(1)火藥爆發。如:「爆炸」、「轟炸」。
(2)非常生氣。如:「氣炸了!」、「我一聽,就炸了。」
2.以多量的沸油煎熟食物。如:「油炸」、「炸雞」、「炸油條」。

【煮】解釋
將食物或其他東西放入水中加熱烹燒。如:「煮湯」、「煮麵」、「煮飯」。

【蒸】解釋
(1)利用加熱後的水汽溫度將食物弄熟、弄熱。如:「蒸飯」、「蒸包子」。
(2)熱氣上升。如:「蒸發」。
(3)蒸汽:水經加熱後所形成的氣體。
(4)蒸蒸:形容上升。如:「蒸蒸日上」。

【烙】解釋
1.(1)用燒熱的金屬燙烤。如:「炮烙」。
(2)燙烤的印痕。如:「梅花烙」。
2.(1)用燒熱的金屬燙烤。如:「烙印」。
(2)將食物放在燒熱的鍋上烤熟。如:「烙餅」。

【烤】解釋
(1)以火烘熟食物。如:「烤雞」、「烘烤」、「烤麵包」。
(2)以火烘乾或取暖。如:「烤火」、「烤手」、「把溼衣服烤一烤。」

其他解釋有興趣請連結最基本淺顯的國語小字典查詢
http://dict.mini.moe.edu.tw/cgi-bin/gdic/gsweb.cgi?o=ddictionary

2009年8月20日 星期四

商禽《逃亡的天空》

死者的臉是無人一見的沼澤
荒原中的沼澤是部分天空的逃亡
遁走的天空是滿溢的玫瑰
溢出的玫瑰是不曾降落的雪
未降的雪是脈管中的眼淚
升起來的淚是被撥弄的琴弦
撥弄中的琴弦是燃燒著的心
焚化了的心是沼澤的荒原
農曆七月初一「鬼門開」,路上莫名奇妙忽然聚集的一堆人,猜又有拜拜隊伍將出現,所謂有傳統美德的民眾依循“習慣”,陸續搬了板凳隨處置放觀看,管你是什麼住家店面,摩托車隨處停,交通規則是什麼屁,這麼認真隨性,就是為了看花車、和其他同好民眾的共同支持的團體表演,遊行隊伍浩浩蕩蕩在大街上繞境,十足的看熱鬧!
這樣是祈福!

接著到河邊放「千盞蓮花水燈」,祈求合境平安。
這就是所謂有百年歷史的「水燈節」,除了點燈法會等大型儀式之外,還有些有其他主題水燈,總歸說是象徵眾人一起牽手、平安祈福。

傳統習俗好或不好? 價值因人而異,究竟要頑固堅持莫名高深原則,還是要識是非分辨實務而更心?
象徵性的“祈福”動作有祈福作用,大多數恐怕只是在安慰自己。

規律燈光的電子花車放著震耳欲聾的電子搖頭樂,各種二三流的“專業”表演,出於誠心被神鬼大眾所接納,也包括了路邊熱心積極參與的一堆鬼,老鬼自顧自看熱鬧,不管在旁邊胡亂叫囂的小鬼跑到馬路邊、河邊會有什麼危險,色鬼摸著同伴的臀部邊看表演,自私鬼隨處丟垃圾吐檳榔汁,餓鬼想著接下來的拜拜買什麼來祭自己的五臟廟.....。

遊行浩浩蕩蕩走了近兩小時,人去樓空留下滿地垃圾和福氣?

見鬼啦 .....
人的計算單位,一個;歷史的換算單位,千百年,
活著短短幾十年,能在歷史千百年上有什麼影響或值得一提的,少數人能,大多數人不能,
你有多麼重要? 有那麼多好在乎?
認真起來竟被取笑了,於是哭笑不得,進退兩難 .... ,
最後,究竟是孤獨,完了。

才放下孤獨。

《 孤獨》~蔣勳
情慾孤獨
對青春期的我而言,孤獨是一種渴望,可以讓我與自己對話……
孤獨,是我一直想談論的主題。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每天早上起來翻開報紙,在所有事件的背後,隱約感覺到有一個孤獨的聲音。不明白為何會在這些熱鬧滾滾的新聞背後,感覺到孤獨的心事,我無法解釋,只是隱隱約約覺得,這個匆忙的城市裡有一種長期被忽略、被遺忘,潛藏在心靈深處的孤獨。

我開始嘗試以另一種角度解讀新聞,不論誰對誰錯,誰是誰非,而是去找尋那一個隱約的聲音。

於是我聽到了各種年齡、各種角色、各個階層處於孤獨的狀態下發出的聲音。當島嶼上流傳著一片暴露個人隱私的光碟時,我感覺到被觀看者內心的孤獨感,在那樣的時刻,她會跟誰對話?她有可能跟誰對話?她現在在哪裡?她心裡的孤獨是什麼?這些問題在我心裡旋繞了許久。

我相信,這裡面有屬於法律的判斷、有屬於道德的判斷,而屬於法律的歸法律,屬於道德的歸道德;有一個部分,卻是身在文學、美學領域的人所關注的,即重新檢視、聆聽這些角色的心事。當我們隨著新聞媒體喧嘩、對事件中的角色指指點點時,我們不是在聆聽他人的心事,只是習慣不斷地發言。

台灣是愈來愈孤獨的社會
我的成長經歷台灣社會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小時候家教嚴格,不太有機會發言,父母總覺得小孩子一開口就會講錯話。記得過年時,家裡有許多禁忌,許多字眼不能講,例如「死」或是死的同音字。每到臘月,母親就會對我耳提面命。奇怪的是,平常也不太說這些字的,可是一到這個時節就會脫口而出,受到處罰。後來,母親也沒辦法,只好拿張紅紙條貼在牆上,上面寫著:「童言無忌」,不管說什麼都沒有關係了。

那個時候,要說出心事或表達出某些語言,受到很多約束。於是我與文學結了很深的緣。有時候會去讀一本文學作品,與作品中的角色對話或者獨白,那種感覺是孤獨的,但那種孤獨感,深為此刻的我所懷念,原因是在孤獨中,有一種很飽滿的東西存在。

現在資訊愈來愈發達了,而且流通得非常快。除了電話以外,還有答錄機、簡訊、傳真機、e-mail等聯絡方式——每次旅行回來打開電子信箱,往往得先殺掉大多數的垃圾信件後,才能開始「讀信」。

然而,整個社會卻愈來愈孤獨了。

感覺到社會的孤獨感約莫是在這幾年。不論是打開電視或收聽廣播,到處都是call in節目。那個沉默的年代已不存在,每個人都在表達意見,但在一片call in聲中,我卻感覺到現代人加倍的孤獨感。尤其在call in的過程中,因為時間限制,往往只有幾十秒鐘,話沒說完就被打斷了。

每個人都急著講話,每個人都沒把話講完。

快速而進步的通訊科技,仍然無法照顧到我們內心裡那個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

我忽然很想問問那個被打斷的聽眾的電話,我想打給他,聽他把話說完。其實,在那樣的情況下,主持人也會很慌。於是到最後,連call in說話的機會都沒有了,直接以選擇的方式:贊成或不贊成,然後在螢幕上,看到兩邊的數字一直跳動一直跳動……

我想談的就是這樣子的孤獨感。因為人們已經沒有機會面對自己,只是一再地被刺激,要把心裡的話丟出去,卻無法和自己對談。



人害怕孤獨

我要說的是,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當你被孤獨感驅使著去尋找遠離孤獨的方法時,會處於一種非常可怕的狀態;因為無法和自己相處的人,也很難和別人相處,無法和別人相處會讓你感覺到巨大的虛無感,會讓你告訴自己:「我是孤獨的,我是孤獨的,我必須去打破這種孤獨。」你忘記了,想要快速打破孤獨的動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獨感的原因。

不同年齡層所面對的孤獨也不一樣。

我這個年紀的朋友,都有在中學時代,暗戀一個人好多好多年,對方完全不知情的經驗,只是用寫詩、寫日記表達心情,難以想像那時日記裡的文字會纖細到那麼美麗,因為時間很長,我們可以一筆一筆地刻劃暗戀的心事。這是一個不快樂、不能被滿足的情慾嗎?我現在回想起來,恐怕不一定是,事實上,我們在學習著跟自己戀愛。

對許多人而言,第一個戀愛的對象就是自己。在暗戀的過程,開始把自己美好的一面發展出來了。有時候會無緣無故站在綠蔭繁花下,呆呆地看著,開始想要知道生命是什麼,開始會把衣服穿得更講究一點,走過暗戀的人面前,希望被注意到。我的意思是說,當你在暗戀一個人時,你的生命正在轉換,從中發展出完美的自我。

前幾年我在大學當系主任時,系上有一個女學生,每天帶著睡眠不足的雙眼來上課,她告訴我,她同時用四種身分在網路上交友,每一個角色有一個名字(代號)及迥異的性格,交往的人也不同。我很好奇,開始上網了解這種年輕人的交友方式,我會接觸電腦和網路也要歸功於她。

情慾的孤獨,在本質上並無好與壞的分別,情慾是一種永遠不會變的東西,你渴望在身體發育之後,可以和另外一個身體有更多的了解、擁抱,或愛,你用任何名稱都可以。因為人本來就是孤獨的,猶如柏拉圖在兩千多年前寫下的寓言:每一個人都是被劈開成兩半的一個不完整個體,終其一生在尋找另一半,卻不一定能找到,因為被劈開的人太多了。

有時候你以為找到了,有時候你以為永遠找不到。柏拉圖在《饗宴》裡用了這個了不起的寓言,正說明了孤獨是人類的本質。

在傳統社會裡,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們都以為找到了另外一半,那是因為一生只有一次的機會,找對,找不對,都只能認了。但現在不一樣了,如我的學生,她用四種身分在尋找,她認為自己有很大的權力去尋找最適合的那一半,可是我在想的是:是不是因此她的機會比我的多?

我是說,如果我只有一種身分,一生只能找一次,和現在她有四個身分,找錯了隨時可以丟掉再找,是不是表示她有更多的機會?我數學不好,無法做比較。可是我相信,如柏拉圖的寓言,每個人都是被劈開的一半,儘管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學,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解釋,但孤獨絕對是我們一生中無可避免的命題。

「我」從哪裡來?

後面我還會談到倫理的孤獨,會從中國的儒家文化談起。儒家文化是最不願意談孤獨的,所謂五倫,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關係,都是在闡述一個生命生下來後,與周邊生命的相對關係,我們稱之為相對倫理,所以人不能談孤獨感,感到孤獨的人,在儒家文化中,表示他是不完整的。如果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那麼在父子、兄弟、夫妻的關係裡,都不應該有孤獨感。
可是,你是否也覺得,儒家定義的倫理是一種外在形式,是前述那種「你只能找一次,不對就不能再找」的那種東西,而不是你內心底層最深最荒涼的孤獨感。

「我可以在父母面前感覺到非常孤獨。」我想這是一句觸怒儒家思想的陳述,卻是事實。在我青春期的歲月中,我感到最孤獨的時刻,就是和父母對話時,因為他們沒有聽懂我在說什麼,我也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而這並不牽涉我愛不愛父母,或父母愛不愛我的問題。

在十二歲以前,我聽他們的語言,或是他們聽我的語言,都沒有問題。可是在發育之後,我會偷偷讀一些書、聽一些音樂、看一些電影,卻不敢再跟他們說了。我好像忽然擁有了另外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是私密的,我在這裡可以觸碰到生命的本質,但在父母的世界裡,我找不到這些東西。

曾經試著去打破禁忌,在母親忙著準備晚餐時,繞在她旁邊問:「我們從哪裡來的?」那個年代的母親當然不會正面回答問題,只會說:「撿來的。」多半得到的答案就是如此,如果再追問下去,母親就會不耐煩地說:「胳肢窩裡長出來的。」

其實,十三歲的我問的不是從身體何處來,而是「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是關於生與死的問題,猶記得當時日記上,便是充滿了此類胡思亂想的句子。有一天,母親忽然聽懂了,她板著臉嚴肅地說:「不要胡思亂想。」

這是生命最早最早對於孤獨感的詢問。我感覺到這種孤獨感,所以發問,卻立刻被切斷了。

因為在儒家文化裡、在傳統的親子教養裡,沒有孤獨感的立足之地。

我開始變得怪怪的,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出來。母親便會找機會來敲門:「喝杯熱水。」或是「我燉了雞湯,出來喝。」她永遠不會覺得孤獨是重要的,反而覺得孤獨很危險,因為她不知道我在房間裡做什麼。

對青春期的我而言,孤獨是一種渴望,可以讓我與自己對話,或是從讀一本小說中摸索自己的人生。但大人卻在房外臆測著:這個小孩是不是生病了?他是不是有什麼問題?為什麼不出來?

張愛玲是個了不起的作家。她說,在傳統的中國社會裡,清晨五六點,你起來,如果不把房門打開,就表示你在家裡做壞事。以前讀張愛玲的小說,不容易了解,但她所成長的傳統社會就是如此。跟我同樣年齡的朋友,如果也是住在小鎮或是村落裡,應該會有串門子的記憶,大家串來串去的,從來沒有像現在說的隱私,要拜訪朋友前還要打個電話問:「我方不方便到你家?」以前的人不會這樣問。我記得阿姨來找媽媽時,連地址也不帶,從巷口就開始叫喊,一直叫到媽媽出去,把她們接進來。

儒家文化不談隱私,不注重個人的私密性。從許多傳統小說中,包括張愛玲的,都會提到新婚夫妻與父母同住,隔著一道薄薄的板壁,他們連晚上做愛,都不敢發出聲音。一個連私人空間都不允許的文化,當然也不存在孤獨感。

因而我要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


不允許孤獨

很多人認為儒家文化已經慢慢消失,我不以為然。時至今日,若是孤獨感仍然不被大眾所了解,若是個人隱私可以被公開在媒體上,任人指指點點,就表示儒家文化還是無遠弗屆。我在歐洲社會裡,很少看到個人隱私的公開,表示歐洲人對於孤獨、對於隱私的尊重,以及對於公領域與私領域的劃分,已經非常清楚,同時,他們也要求每一個個體必須承擔自己的孤獨。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這個問題,一方面我們不允許別人孤獨,另一方面我們害怕孤獨。我們不允許別人孤獨,所以要把別人從孤獨時刻裡拉出來,接受公共的檢視;同時我們也害怕孤獨,所以不斷地被迫去宣示:我不孤獨。

一九四九年,大陸經歷了一個翻天覆地的大革命,七○年代我到歐洲讀書時,認識了很多從大陸出來的留學生,他們在五○年代、六○年代時都在大陸。他們告訴我:在任何反右運動中,都不要做第一個發言和最後一個發言的人,就看發言得差不多了,大概知道群體的意思時才發言,也不能做最後一個,因為容易受批判。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儒家思想,沒有人敢特立獨行,大家都遵守著「中庸之道」,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儒家思想歌頌的是一種群體文化,我要特別申明的是,並不是認為歌頌群體的文化不好,事實上儒家思想是以農業為基礎,一定和群體有關。所謂的群體是指大家要共同遵守一些規則,社群才能有其生存的條件,特別是在窮困的農業社會中。而特立獨行是在破壞群體,就會受到群體的譴責。

五四運動是近代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水嶺,代表著人性覺醒的過程。有時候我們稱它是白話文運動,但我不認為是這麼簡單。它所探討的是人性價值的改變,基本上就是對抗儒家文化、對抗群體。五四運動喊的兩個口號: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其中德先生democracy,源自希臘文,意指即使是代表極少數的一個個體,都受到應有的尊重,這便是民主的基礎。但在群體中,無暇顧及少數的個體,不要說一個,就是三分之一的人,還是不如其他的三分之二。

魯迅是五四運動一個重要的小說家。他的小說〈離婚〉或〈在酒樓上〉,都是講一個孤獨者面對群體壓力時痛不欲生的包袱。〈狂人日記〉裡快發瘋的主角,他用了「禮教吃人」指控,村落中從三個男人議論一個女人的貞節,變成一群男人議論一個女人的貞節,最後不通過任何法律的審判,就在祠堂裡給她刀子、繩子和毒藥,叫她自己了結。這就是群體的公權力,遠大於任何法律。

沈從文在一九二○年代也發表了一篇了不起的小說,講一個風和日麗,陽光燦爛的日子,一對男女在路上走,握著手,稍微靠近了一點,就被村人指責是傷風敗俗,抓去見縣太爺。縣太爺當下拍板說:「你們這對狗男女!」結果這是一對侗族的夫妻,不似漢族的壓抑,他們戀愛時就會唱歌、跳舞、牽手。我們現在讀沈從文的故事,會覺得很荒謬,竟然村人會勞師動眾,拿著刀斧出來,準備要砍殺這對狗男女,最後才發現他們是夫妻。


對抗群體文化

包括我自己在內,許多朋友剛到巴黎時會覺得很不習慣。巴黎的地鐵是面對面的四個座位,常常可以看到對面的情侶熱烈的親吻,甚至可以看到牽連的唾液,卻要假裝看不見,因為「關你什麼事?」這是他們的私領域,你看是你的不對,不是他們的不對。

我每次看到這一幕,就會想起沈從文的小說。這是不同的文化對孤獨感的詮釋。

希臘神話裡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甘犯奧林匹克山上眾神的禁忌,將火帶到人間,因此受到宙斯的懲罰,以鐵鏈將他鎖銬在岩石上,早上老鷹會用利爪將他的胸口撕裂,嚼食他的心肝肺;到了晚上,傷口復元,長出新的心肝肺,忍受日復一日遭到獵食的痛苦。這是希臘神話中悲劇英雄(hero)的原型,但在現實社會中,我們從來不會覺得一個因為特立獨行而被凌遲至死的人是好人。

在魯迅的小說〈藥〉裡,寫的是秋瑾的故事。當時村子裡有個孩子生了肺病,村人相信醫治肺病唯一的方法,就是以用饅頭蘸了剛剛被砍頭的人所噴出來的血,吃下去。強烈的對比是這部小說驚心動魄之處,一方面是一個希望改變社會的人被斬首示眾;另一方面是愚昧的民眾,拿了個熱饅頭來蘸鮮血,回去給他的孩子吃。我相信,五四運動所要對抗的就是這一種存在於群體文化中,愚昧到驚人的東西,使孤獨的秋瑾走上刑場,值得嗎?她的血只能救助一個得肺癆的孩子?

魯迅的小說如〈狂人日記〉、〈藥〉等,都是在觸碰傳統社會所壓抑的孤獨感;他的散文更明顯,如〈孤獨者〉、〈酒樓上〉等,皆是以孤獨為主題。魯迅是一個極度孤獨的人,孤獨使他一直在逃避群體,所以我們看到他作為一個作家、文學家,最重要的是他要維持他的特立獨行、維持他的孤獨感,因為他成名了,影響了那麼多人。他最早發表作品在《新青年》雜誌上,所以《新青年》這一批人便擁護他為旗手。可是孤獨者不能當旗手,一旦成為旗手,後面就會跟著一群人,孤獨成了矛盾,他必須出走。他走出去了,卻又被左翼聯盟推為領袖,共產黨並認為他是最好的文學家,他害怕被捲入群體之中,只好再次出走……

他一直在出走,因為作為一個社會心靈的思考者,他必須保有長期的孤獨。

破碎的孤獨感

前述是廣義的儒家文化,因為重視倫理之間的相互關係,會壓抑個體的孤獨感,使之無法表現。而漢武帝獨尊儒術以降,儒家文化就是正統文化,為歷代君主所推崇,祭孔成為君主的例行性行程,儒家文化不再只是一種哲學思想,因為政治力的滲入成為「儒教」,而成為維持群體架構的重要規範,連孔子也莫可奈何,在這樣的情況下,孤獨感是破碎的,個體完全無法與之抗衡。

幸好,我們還有老莊。老莊是比較鼓勵個人孤獨、走出去的思想,在莊子的哲學裡,明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一個人活著,孤獨地與天地精神對話,不是和人對話,這是在巨大的儒學傳統中的異端,不過這個了不起的聲音始終無法成為正統,只成為文人在辭官、失意、遭遇政治挫折而走向山水時,某一種心靈上的瀟灑而已,並沒有辦法形成一種完整的時代氛圍。

歷史上有幾個時代,如魏晉南北朝,儒教的勢力稍式微,出現了一些孤獨者如竹林七賢,可是這些時代不會成為如漢、唐、宋、元、明、清等「大時代」。我常對朋友說,讀竹林七賢的故事,就能看見中國在千年漫長的文化中鮮少出現的孤獨者的表情,但這些人的下場多半是悲慘的。他們生命裡的孤獨表現在行為上,不一定著書立說,也不一定會做大官,他們以個人的孤獨標舉對群體墮落的對抗。我最喜歡魏晉南北朝竹林七賢的「嘯」,這個字後來只保留在武俠小說,因為「俠」還保有最後的孤獨感,「士」則都走向官場了。

武俠小說裡也有巨大的孤獨感,所以許多人喜歡閱讀。你看黃藥師可不是一個怪人?所有金庸的人物都是如此,他們是孤獨的,閉關苦練著一個沒有人知道的招式,像古墓派的小龍女,何嘗不是一個「活死人」?所謂「活死人」就是要對抗所有活著的人,當活人不再是活人,死人才能活過來。這是一種顛覆的邏輯。我們都曾經很喜歡讀武俠小說,因為當小說中的人物走向高峰絕頂時,其實就是一種精神上的孤獨和荒涼。


尋找情慾孤獨的宣洩口

中學時代大概是我情慾最澎湃的時候。當時班上雖然也會流傳著一些黃色照片、黃色小說,但是不多。班上男同學一邊吃便當一邊看的是武俠小說,武俠小說遠比黃色小說多得多,很少有老師會知道這件事情。情慾是會轉換的,在極度的苦悶當中,會轉換成孤獨感,否則很難解釋這件事情,因為情慾的發洩很容易,看黃色照片、讀黃色小說可以輕易解決生理上的衝動,孤獨卻依舊在。我們常忽略了一件事:青少年時期情慾的轉化是非常精采的過程。

我比較特別,那個時候不是讀武俠小說,受姊姊的影響,讀了《紅樓夢》,讀了《簡愛》,讀了一些比較文學的作品,但情慾轉化的本質是相同的。情慾最低層次的表現就是看A片、看黃色小說,訴諸感官刺激,而感官刺激往往會使自己愈孤獨,所以轉為閱讀武俠或其他文學小說。

記得班上同學常常在研究要去哪裡拜師、台灣哪座山上可能有隱居高人、什麼樣的武功可以達到《達摩易筋經》的程度……有個同學還真的寫了一本厚厚的「達摩易筋經」出來。那是不可思議的情慾的轉換,他們在積極尋找生命的另一個出口。

女性的身體構造與心理和男性有很大的不同,我不太了解,但是如果我們能把那個時候流行看的《窗外》等小說,做個整理,應該也可以發現情慾轉換的端倪。

《窗外》說的是一個女子學校的學生愛戀老師的故事,通俗的劇情卻讓許多人落淚,這不是文學價值的問題,而是讀者心裡不可告人的孤獨感得到了初步層次的滿足。我講的是「初步層次」,它可以更高的,當我們面對孤獨的形式不一樣時,得到的答案也會不一樣。

所以談情慾孤獨,青少年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如果說情慾孤獨是因為受到生理發育的影響,那麼傳統經典中有哪一些書是可以使情慾孤獨得到解答?《論語》嗎?《大學》嗎?《中庸》嗎?或是「十三經」的任何一部?也許《詩經》還有一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借用鳥類來比喻男女的追求,可是到末了卻說:這是「后妃之德」,不是情慾。

傳統經典裡沒有情慾孤獨的存在,都被掩蓋了,那麼處在這個文化下的青少年,該如何解決他的孤獨?我現在回想起來,我的青少年時期就是在背《論語》、背《大學》、背《中庸》,這些絕對不是壞東西,但是和青春期的對話太少了。

反而是《紅樓夢》比較貼近當時的自己。當我看到十三歲的賈寶玉也有性幻想,甚至在第六回裡寫到了夢遺,我嚇了一跳,「寶玉怎麼會發生這種事?」即使現在看起來,很多人還是會覺得聳動。但這是一個誠實的作家,他告訴你寶玉十三歲了,一個十三歲的男孩發生這樣的事一點也不意外。然而,這是一部小說,一部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大人禁止小孩閱讀的小說。更有趣的是,我們看到十三歲的寶玉、黛玉偷偷看的書,是古典文學裡的《牡丹亭》、《西廂記》,他們兩個人偷看《西廂記》,後來鬧翻了,林黛玉說:「我去告訴舅舅,他一定會把你打個半死。」因為那是不能看的禁書。

若連最古典、最優雅的《牡丹亭》、《西廂記》都是禁書,我們就能窺見在傳統文化中情慾孤獨受到壓抑的嚴重性。


竹林七賢裡的孤獨

然而,歷朝歷代不乏有人對儒家教條提出反擊,如前面提到的竹林七賢,他們做了很大的顛覆,但是痛苦不堪;我提到了「嘯」這個字,口字邊再一個嚴肅的「肅」,那是一個孤獨的人走向群山萬豁間,張開口大叫出來的模樣。我們現在聽不到阮籍和其他竹林七賢的嘯,可是《世說新語》裡說,當阮籍長嘯時,山鳴谷應,震驚了所有的人,那種發自肺腑、令人熱淚盈眶的吶喊,我相信是非常動人的。很多人以為「嘯」是唱歌,其實不然,就像魯迅的集子取名「吶喊」一樣,都是從最大的壓抑中,狂吼出來的聲音。而這些孤獨者竟會相約到山林比賽發出這種不可思議的嘯聲,大家不妨看看《世說新語》,便會了解「嘯」其實是一個極其孤獨的字,後來保留在武俠小說《嘯傲江湖》中,但後人都以諧音字訛傳為「笑傲江湖」,不復見從心底嘶叫吶喊出的悲憤與傲氣。

竹林七賢一生沒有完成什麼偉大的事業,他們沒有達成儒家文化的要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句話從我五歲時開始背誦,但到了十三歲情慾混亂時,讀這些會讓內心翻攪的慾望沉澱嗎?當然不會,這些經典是偉大的思想,但不是一個青春期的孩子所需要去感受的。

沒有人告訴我們為什麼阮籍會跑到山林裡大叫?父母師長都不覺得阮籍在歷史裡是重要的人物。

特立獨行等於大逆不道

阮籍還有一則故事也很有趣。有一次他到朋友家,朋友不在妻子在,而這妻子長得特別美麗,阮籍沒有馬上告辭反而跟她聊得很開心,最後趴在桌上睡著了,因而鬧得沸沸騰騰,流言四起。後來這起流言傳到竹林七賢之一的耳裡,他不以為然地說:「阮籍哪裡遵守你們這些人的禮教啊?」

這裡面有一個很好玩的現象,到今天還是如此。美如果加上特立獨行,就會變成罪,記得小時候頭髮稍跟別人不一樣,就會受到指責,因為大家應該遵守共同的標準。例如我家有鬈髮的遺傳,常被誤會是燙髮,爸爸還曾經寫了一封信讓我帶給教官,證明鬈髮不是燙的,但教官把信揉了,大聲說:「你們還說謊。」那是我記憶中很深刻的事,為什麼頭髮不一樣有這麼嚴重?

大家有沒有發現,要求群體規則的社會,第一個害怕的歧異就是頭髮,不管是軍隊或是監獄,第一個要去除的就是頭髮,猶如神話中的大力士參孫,一剪了頭髮就沒有力氣,頭髮是一種象徵,是個體追求自由最微末的表現。所以清兵入關時,公告「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髮竟然和頭有同等的重要性。

高中時,女生流行穿迷你裙,我們經常在校外看到一個女生的裙子好短好短,可是一接近校門,她把寬皮帶解開,裙子竟然變長了!這是我第一次發現原來女生有這麼多祕密。

頭髮和裝扮是自己的事,但在群體社會裡,卻變成眾人之事。當群體思想大到一個程度時,沒有人敢跟別人不一樣;女孩子想要展露自己美麗的大腿,卻不願違反學校的規則,情願麻煩一點在進校門前解開皮帶。因為在這樣的規則下,特立獨行就是大逆不道。

然而,一個成熟的社會應該是鼓勵特立獨行,讓每一種特立獨行都能找到存在的價值,當群體對特立獨行做最大的壓抑時,人性便無法彰顯了。我們貢獻自己的勞動力給這個社會,同時也把生命價值的多元性犧牲了。


文化對情慾的壓抑

我最常講阮籍的四件事,除了登高長嘯、窮途而哭以及在朋友妻子前睡著了,還有一件事,是母親過世時,他不哭;按儒教傳統,即使要用錐子刺自己都是要哭的,不哭是不孝,真的哭不出來,也得請五子哭墓,但阮籍不哭,賓客弔喪時哭成一團,他無動於衷,等到賓客散盡,他突然吐血數升……這是他表現憂傷的方式,他認為母親過世是我自己的事,為什麼要哭給別人看?

但如果你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在群體文化中,婚禮喪禮都是表演,與真實的情感無關。

當中國傳統儒教的群體文化碰到個體(individual)就產生了竹林七賢,他們是特立獨行的個體,活得如此孤獨,甚至讓旁人覺得悲憫,而要問:「為什麼要這麼堅持呢?」

這個社會上的阮籍愈來愈少,就是因為這句話。我當老師的時候,也曾經對一個特立獨行的學生說:「你幹嘛這樣子?別人都不會。」說完,我突然覺得好害怕。

回想我在大學時,也曾經特立獨行,我的老師對我說過一樣的話。我不知道這句出於善意和愛的話,對孤獨者有什麼幫助?或者,反而是傷害了他們,讓他們的孤獨感無法出現。

近幾年來,我常在做懺悔和檢討。在大學任教這麼久,自認為是一個好老師,卻也曾經扮演過壓迫孤獨者的角色。有一次看到女學生為了參加舞會,清晨兩點鐘在圍牆鐵絲網上疊了六床棉被,一翻而過;我告訴她們要處罰背詩、寫書法,但不會報告教官。其實我心裡覺得她們很勇敢,但還是勸她們回去了,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雖然後來她們還是跳出來了)。更有趣的是,這個鐵絲網曾經讓校長在校務會議上得意地對我說,這是德國進口猶太人集中營專用的圓形鐵絲網,各面都可以防範——可是二十歲上下的女孩子,你關都不關不住。

《牡丹亭》說的也是同樣的故事,十六歲的杜麗娘怎麼關都關不住,所以她遊園驚夢,她所驚的夢根本是個春夢。 無法仰天長嘯 後來如何大徹大悟呢?因為一個學生。學運剛剛開始,有個學生在校園裡貼了張布告,內容是對學校砍樹的事感到不滿,這個人是敢做敢當的二愣子,把自己的名字都寫了上去。認同的撫掌叫好,說他伸張正義,敢跟校長意見不同,還有人就在後面寫了一些下流的罵校長的話,但他們都沒有留名字,只有二愣子被抓去了。

學校決定要嚴辦此事,當時我是系主任便打電話給校長,校長說:「我要去開會,馬上要上飛機了。」我說:「你給我十分鐘,不然我馬上辭職。」後來我保住了這個學生,沒有受到處罰。但是當我把這個學生叫來時,他對我說:「你為什麼要這樣做?你為什麼不讓他們處罰我?」我到現在還在想這件事。

在群體文化裡,二愣子很容易受到傷害,因為他們很正直,有話直說,包括我在內,都是在傷害他。我用了我的權力去保護他,可是對他來講,他沒有做錯,為什麼不讓他據理力爭,去向校長、向訓導單位解釋清楚,讓他為自己辯白?

不管是爬牆的女孩,或是這個貼海報的學生,都是被我保護的,但是,我自以為是的保護,其實就是在傷害他們的孤獨感,使孤獨感無法完成——我在設法讓他們變得和群體一樣。

如阮籍等人都是被逼到絕境時,他們的哭聲才震驚了整個文化,當時如果有人保護他們,他們便無法仰天長嘯。


活出孤獨感 竹林七賢之嵇康娶了公主為妻,是皇家的女婿,但他從沒有利用駙馬爺的身分得名得利,到了四十歲時遭小人陷害,說他違背社會禮俗,最後被押到刑場砍頭。他究竟做了什麼傷風敗俗的事?不過就是夏天穿著厚棉衣在柳樹下燒個火爐打鐵。這不是特立獨行嗎?這不是和群體的理性文化在對抗嗎?而這是法律在判案還是道德在判案?

嵇康被押上刑場的罪狀是:「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輕時傲世,無益於今,有敗於俗」,這個罪狀留在歷史裡,變成所有人的共同罪狀——我們判了一個特立獨行者的死刑。

嵇康四十歲上了刑場,幸好有好友向秀為他寫了〈思舊賦〉,寫到他上刑場時,夕陽在天,人影在地。嵇康是一個美男子,身長八尺,面如冠玉,當他走出來時,所有人都被驚動,因為他是個大音樂家,在臨刑前,三千太學生還集體跪下求教,然而,嵇康彈了一曲〈廣陵散〉後嘆曰:「廣陵散於今絕矣!」

有人說,嵇康怎麼這麼自私,死前還不肯將曲譜留下?但嵇康說,不是每一個人都配聽〈廣陵散〉。如果活不出孤獨感,如果做不到特立獨行,藝術、美是沒有意義的,不過就是附庸風雅而已。

每次讀向秀寫的〈思舊賦〉總會為之動容,生命孤獨的出走,卻整個粉碎在群體文化的八股教條上。

竹林七賢的孤獨感,畢竟曾經在文化中爆放出一點點的光采,雖然很快就被掩蓋了,在一個大一統的文化權威下,個人很快就隱沒在群體中,竹林七賢變成了旁人不易理解的瘋子,除了瘋子誰會隨身帶把鋤頭,告訴別人,我萬一死了,立刻就可以把我給埋葬?

然而,孤獨感的確和死亡脫離不了關係。 生命本質的孤獨 儒家的群體文化避談死亡一如避談孤獨,一直影響到我母親那一代臘月不談「死」或諧音字的禁忌。即使不是臘月,我們也會用各種字來代替「死」,而不直接說出這個字,我們太害怕這個字,它明明是真實的終結,但我們還是會用其他的字代替:去世、過世、西歸、仙遊、升天……都是美化「死」的字辭。

死亡是生命本質的孤獨,無法克服的宿命。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說過,人從出生那一刻起,就開始走向死亡。他有一篇很精采的小說〈牆〉,寫人在面對死亡時的反應。他一直在探討死亡,死亡是這麼真實。莊子也談死亡,他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凝視一個骷髏,最後他就枕著骷髏睡覺。睡著之後,骷髏就會對他說話,告訴他當年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這是莊子迷人的地方,他會與死亡對話。

相反地,孔子好不容易有個特立獨行的學生,問他死亡是什麼?馬上就挨罵了:「未知生,焉知死」,可是,怎麼可能不問死亡呢?死亡是生命裡如此重要的事情,一個文化如果迴避了死亡,其實是蠻軟弱了。儒家文化固然有樂觀、積極、奮進的一面,但是我覺得儒家文化最大的致命傷,就是始終不敢正視死亡。

儒家談死亡非得拉到一個很大的課題上,如「捨生取義」、「殺生成仁」,唯有如此死亡才有意義。所以我們自小接受的訓練就是要用這樣的方式死亡,可是人的一生有多少次這種機會?

小時候我總是認為,如果看到有人溺水,就要不加思索地跳下去救他,不管自己會不會游泳,如果不幸溺死了,人們會為我立一個銅像,題上「捨生取義」。 一個很偉大的哲學最後變成一個很荒謬的教條。

如果在生命最危急的情況下,對其感到不忍、悲憫而去救助,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絕對是人性價值中最驚人的部分。但是,如果是為了要「成仁」而「殺生」,就變成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了。

就好比,如果我背上沒有「精忠報國」這四個字,我是不是就不用去報國了?


孤獨與倫理規範

忠、孝究竟是什麼?當我們在談孤獨感時,就必須重新思考這些我們以為已經很熟悉的倫理規範。文化的成熟,來自於多面向的觀察,而不是單向的論斷;儒家文化有其偉大之處,孔子的哲學也非常了不起,但當一個思想獨大之後,缺乏牽制和平衡,就會發生許多問題。檢視這些問題並非去否認問題,不能說「今日儒家文化已經式微了」,我們最底層的價值觀、倫理觀以及語言模式,在本質上都還是受儒家的影響,而這裡所說的「儒家」早已跳脫哲學的範疇,而是一種生活態度,就像我習慣在校園發現問題時,立刻以系主任的職權去維護學生,這也是「儒家」,為什麼我不讓它成為一個議題,公開討論?

在我們的社會中缺乏議題,包括情慾都可以成為一個議題。

從法國回來後,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私立大學任職,是校內十三位一級主管之一,當時學生如果要記大過,就必須開會,由十三位主管都同意簽字後才能通過。這件事通常是由訓導單位決定,到會議上只是做最後的確認,不會有太大的爭議。我第一年參加時看到一個案例,那是一九七七年發生的事,一個南部學生到北部讀書,在外租屋;房東寫了一封信給學校,說這個學生素行不良,趁他不在時勾引他的老婆,學校就以此為罪狀,要學生退學。我覺得應該要了解背後的因由,當下不願意簽字,當我提出看法時,聽到旁邊有個聲音說:「蔣先生畢竟是從法國回來的,性觀念比較開放。」

聽了,我嚇一跳,我還沒來得及說明,就已經被判定了。

不管是這個案例或是前面提到的自我反省,其實都是不自覺地受到群體文化的影響,許多事情都變成了「想當然耳」,即使事後發現不是如此,也不會有人去回想為什麼當初會「想當然耳」?

孤獨感的探討一定要回到自身,因為孤獨感是一種道德意識,非得以檢察自身為起點。群體的道德意識往往會變成對他人的指責,在西方,道德觀已經回歸到個體的自我檢視,對他人的批判不叫道德,對自己行為的反省才是。

蘇格拉底被判處死刑時,學生要他逃走,他在服刑和逃跑之間,選擇了飲下毒堇汁而死,因為他認為他的死刑是經過民主的投票,他必須遵守這樣子的道德意識,接受這樣子的結局。這才是道德,非如今日社會中,從上至下,不管是政治人物或市井小民,都在振振有辭地指著別人罵:不道德!

我相信,有一天,孤獨感會幫助我們重新回過頭來檢視道德意識,當其時道德情操才會萌芽。就像阮籍不在母親喪禮上哭,讓所有的人說他不孝,而看到他吐血的只有一個朋友,便把這件事寫在《世說新語》。他不是沒有道德,而是他不想讓道德情操變成一種表演。

當道德變成一種表演,就是作假,就會變成各種形態的演出,就會讓最沒有道德的人變成最有道德的人,語言和行為開始分離。

對生命的懷疑

我出版過一些書,談了美學、談過詩,寫了一些小說和散文,我想我最終的著作應該是一本懺悔錄。我相信,最好的文學是一本最誠實的自傳,目前我還沒有勇氣把它寫出來,但已經在醞釀,我也知道這會是我最重要的功課。我是要跳回去做一個和稀泥的人,去掩飾跳牆、記過的事件,還是要做阮籍或嵇康?

這就是我的選擇了。

我想,台灣應該是一個可以有距離的去對抗儒家文化傳統的地方,奈何我們既隔離在外,卻又以儒家正統文化自居,因為我們認為對岸破壞了儒家傳統,所以我們必須去承接,事實上我們所背負的包袱比對岸更重。所以我到上海時便發現,大陸在改革開放後,孤獨感一下子就跑出來了,特立獨行的個人也出現了……好像,台灣要發動在內心深層處的孤獨感革命更難了……

家庭、倫理的束縛之巨大,遠超於我們的想像。包括我自己,儘管說得冠冕堂皇,只要在八十四歲的媽媽面前,我又變回了小孩子,哪敢談什麼自我?談什麼情慾孤獨?她照樣站在門口和鄰居聊我小時候尿床的糗事,講得我無地自容,她只是若無其事地說:「這有什麼不能說的?」

其實,我母親和許多母親一樣,手上一直握有一把剪刀,專門剪孩子的頭髮,比中學時代教官手中那一把更厲害,這一把看不見的剪刀叫做「愛」或是「關心」。因為這把剪刀,母親成為我走向孤獨的最後一道關卡。

在我們的文化中,以「愛」、「關心」或是「孝」之名,其所做的任何決定都是對的,不允許相對的討論、懷疑——而沒有懷疑就無法萌生孤獨感,因為孤獨感就是生命對生命本身採取懷疑的態度。

我們活著真的有價值嗎?我不敢說。我也不敢說殺生一定成仁,捨身一定取義,魯迅寫的秋瑾殺生、捨身之後,其鮮血只是沾染了一顆饅頭,讓一個得肺癆的小孩食用,她甚至救不了他。這個了不起的文學家顛覆了儒家成仁、取義的觀念。

生命的意義

生命真的有意義嗎?儒家文化一定強調生命是有意義的,但對存在主義而言,存在是一種狀態,本質是存在以後慢慢找到的,沒有人可以決定你的本質,除了你自己。所以存在主義說「存在先於本質」,必須先意識到存在的孤獨感,才能找到生命的本質。

在七○年代,我上大學的時候,存在主義是台灣非常風行的哲學,不管是透過戲劇、透過文學。例如當時有一部戲劇是貝克特的《等待果陀》,兩個人坐在荒原上,等待著一個叫做Godot(中文譯為果陀,Godot是從God演變而來,意指救世主)的人,等著等著,到戲劇結束都沒有等到。生命就是在荒蕪之中度過,神不會來,救世主不會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也沒有來。我們當時看了,都感動得不得了。

從小到大,我們都以為生命是有意義的,父母、老師等所有的大人都在告訴我們這件事,包括我自己在當了老師之後,都必須傳遞這個訊息,我不能反問學生說:「如果生命沒有意義,值得活嗎?」但我相信,我如果這麼問,我和這個學生的關係就不會是師生,而是朋友,我們會有很多話可以講。

如果你問我:「生命沒有意義,你還要活嗎?」我不敢回答。文學裡常常會呈現一個無意義的人,但是他活著;卡夫卡的《蛻變》用一個變成甲蟲的人,反問我們:如果有一天我們變成一隻昆蟲,或是如魯迅〈狂人日記〉所說人就是昆蟲,那麼這個生命有沒有意義?我想,有沒有可能生命的意義就是在尋找意義的過程,你以為找到了反而失去意義,當你開始尋找時,那個狀態才是意義。現代的文學顛覆了過去「生下來就有意義」的想法,開始無止盡地尋找,很多人提出不同的看法,都不是最終的答案,直到現在人們還是沒有找到真正的答案。

陳凱歌的《黃土地》裡,那群生活在一個荒涼的土地上,像土一樣,甚至一輩子連名字都沒有的人,他們努力地活著,努力地相信活著是有意義的,或許就是另一種形式的生命意義。然而,不管生命的意義為何,如果強把自己的意義加在別人身上,那是非常恐怖的事。我相信,意義一定要自己去尋找。

如果嬰兒出世後,尚未接觸到母親前,就被注射一支針,結束了生命。那麼,他的生命有意義嗎?存在主義的小說家卡繆(Albert Camus)有過同樣的疑惑,他在小說裡提出,如果嬰兒立刻死掉,他會上天堂還是下地獄?他問的是生命非常底層的問題。

那個年代我們讀到這些書時,感到非常震撼,群體文化不會問出這樣的問題,因為會很痛,你看到所有的報導都是那麼荒謬,是誰惡意為之的嗎?不是,所以群體文化無法討論「荒謬」這個問題,而存在主義則把它視為重要的命題。




2009年8月13日 星期四

坐上有冷氣空調的火車,
旁的位置坐了個八九十歲的老先生,另邊坐著老先生的女兒和孫子,
孫子十二、三歲埋頭拿著電玩專心玩著,
三、四十歲的媽媽一邊拿著扇子給寶貝兒子搧風,
一會兒,作媽的不知要去哪,
站起身把手上的扇子遞給老爸爸:「爸,你幫他〈孫子〉搧一下。」
老爺爺接下扇子,坐過去開始幫小孫子搧風 ......。

真他媽混蛋!

2009年8月10日 星期一

你照了幾張照片,自拍的,
在餐廳、在廁所、在房間、在風景區、在災區 ..... ,
制式的角度,刻意的眼神 ,做作的表情,和 " 特別 " 普通的動作.....,
並且引以為傲的,看起來,
像有病!

2009年8月9日 星期日

男人女人差不多,都在努力追求保持哪種勝利;男人女人差很多,追求不同價值不同方式的青春活力,在這個莫名奇妙詭譎的社會尋求認同感 ........ 換來更深層的空虛和失落。
該死的還是要死,何需勉強。

非關正確-
老男人與他們的愛情生活
中國時報 2009-08-07 【胡晴舫】


 義大利男人貝魯斯科尼七十二歲,已婚,為人祖父。他同時是義大利總理,跟十八歲女模特兒牽扯不清,時常豪宅召妓狂歡,天天為了他熱鬧的性愛生活上報紙頭條,搞得全球皆知,他意緒飛揚向同儕炫耀,他不是聖人,但「幹起來像個神」。

 台灣島內有位六十歲的企業家剛剛娶了自己同學的二十八歲女兒,諾貝爾獎得主的大陸科學家則在八十二歲時娶了二十八歲的研究生;當然,老少配並不是男人的專利,也有五十一歲的卡拉OK店老闆娘莉莉與十八歲少年郎店員談戀愛,雖然因為女性生育年齡而遭身心專科醫師批評為「不健康的社會現象」。

 但,人類社會有越來越多的戀愛行為不是為了繁衍下一代而發生,譬如同性戀,因此年齡差距所暗示的生育障礙早已不是人們喜孜孜評論的重點。身為地球表面上唯一能不受生配季節影響、隨時想做愛就做愛的動物,人們熱心談論老少配的背後,多少帶有欣羨對方還能「像尾活龍」的嘖嘖稱奇。

 某層面來看,老男人的年輕女伴就像老女人的昂貴乳霜與整容手術一樣,具有某種回春效果。跟比自己年輕的對象戀愛,因為對方仍稚嫩,對世界仍充滿好奇與探索的慾望,年長的伴侶從對方的目光重新體認世界的新奇,再度發掘生命的樂趣,忽然發現自己原本遲滯老朽的心境跟著輕快許多,彷彿回復年少。這類心情也常發生在伴隨孩子出生長大的父母身上,很多人都忘了蘿蔔屬植物的根部或莖部,卻從孩子的小學教科書再度學習而覺得新鮮有趣。

 以往,老少配可能只屬有錢老男人的專利,因為豐富的社經資源,使得年輕女子願意放棄與同齡男人「生物配種」的機會,選擇更優渥的「築巢」環境。然而,隨著社會高齡化,性愛道德自由,銀髮族儼然成為新興的性愛族群,連好萊塢電影都不斷吹捧,老少配詭異地沾染了世代正義的色彩。

 世代正義變成越來越迫切的議題。談及環保,當代人沒權用盡地球資源,因為尚未出生的後代對地球有同等擁有權。同樣,論及就業市場,人們越活越長,一方面無法退休,需要繼續工作養活自己,一方面卻又形成老人霸佔職場資源,年輕人失業,就算找到工作也很難升遷。而最近的金融危機,各國政府為了刺激自己的經濟,擴大債務,日後當然債留子孫。

 老男人跟年輕女人在一起,真是干卿底事,但,如果真有誰該感到氣憤,應是與她同齡的男孩子。因為,某方面來說,老男人搶奪了他們的資源,就像用光了本該他們的石油藏量,迫使他們必須找尋其他替代能源。所以,真正有趣的並不是老男人一夜還能做幾次,卻是資源分配的公正性。

 隨著醫藥科技發達,人們越發長壽,越發健康,不分男女,不分年紀,十七歲也好,七十歲也好,每個人都有活下去的生命正當性;而且,不僅要活,還要活得好。雖然推娃娃車的年輕母親總是很有權利感地橫衝直撞,覺得天下路人都該讓路,只因她帶著一個嬰孩,但,實情是她的孩子的確不比走在路上的五十五歲婦人更有資格活在世上。所有生命均平等。

 當五十歲容顏體能不輸三十歲,這個地球越來越擁擠,如何形成新的社會正義愈發重要,因為地球就這麼大,社會資源就這麼多,即使每個人的權利感可以無限擴大。

 一個人一輩子要談幾次戀愛才值得,現在,可能要問:一個人一輩子究竟該花費多少地球資源?是的,我們都想活,我們都想證明自己還行,仍能站上浪頭挑戰生命的原始規律。女人不肯老,男人不肯退,消費社會鼓勵所有人用盡各種方法變成一個貝魯斯科尼,七十二歲當總理,拉皮植髮,吃睡講究,活力無量,與孫女輩鬼混上床,證明自己仍是一匹年輕種馬。
 一切,都至死方休。(作者為文化評論者)


文章轉貼自 http://tech.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Inc/2007cti-news-Tech-inc/Tech-Content/0,4703,171703%20112009080700326,00.html

2009年8月3日 星期一

夜路走多可能會碰到鬼,是機率也可能是運氣?

騎車次數多了,也會有破胎的時候 .... 是正常。
但是 ....
運氣很好,破胎是停等紅燈的時候,快速行進恐怕跳起圓舞曲;
運氣很好,推車的時候不是正中午,這種熱天氣吃不消;
運氣很好,推車的時候也不是夜晚,黑黑的視線差危險;
運氣很好,沒有下雨,免雨水攪和濕汗加路滑難行,
運氣很好,破胎的位置不是在荒野,杳無人煙救援有限;

運氣很好,破胎的路段是平的,沒有上下坡推拉更勞累;
運氣很好,平常與人有互動,熱心路人眼熟慢車停,遇上認識的修車師傅放假經過,
幫忙停車去載了個暫時胎來替換騎回家,待上班日再去換新的 .....

運氣真好!

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每個人都有罩門,所以都該練個金鐘罩的功夫!
每個人都有盲點,所以該跳出自己來,看自己!

有什麼出門必備不離身?
有什麼習慣原則不能變?

我有包包病,你有貪食症,他有妄想症,套在各種新奇名詞裡,
搞半天,都是壞腦袋的問題 ..... 。

2009年7月15日 星期三

和三十歲的朋友聊天,講起餵養流浪貓的事,朋友和哥哥輪流在家附近餵食兩隻流浪貓,一下也過了半年 ...., 兄妹倆想帶貓回家但是不敢,原因是「爸媽不准養!」

印象裡的三十歲 ~
有點老的感覺,成熟穩重,是家裡的支柱,老人的寄託,小孩的榜樣 ..... 。
事業上~至少已是個中間主管。
感情上~結婚有家庭、有小孩、有責任, 有一個自己的專屬活動圈圈。 有能力、有體力、有魄力、有經濟 .....,類似為有用、活用、有潛能的中年人。

現在的三十歲 ~
失業沒收入、住家裡、吃家裡、用家裡,跟父母要錢視為理所當然。
感情 ~不是太憤怒就是太冷血,結不結婚不是自己的問題,生了小孩也不當自己的責任。
進入的圈子像快閃族活動,莫名奇妙的起頭也沒明確結果,流行無厘頭,
體能差耐力差、嘴巴快說不清、想的多做的少 ....., 中年人都年輕幼稚化了。

辦家家酒的感覺,遊戲這樣玩下去,可能不大好 .... 。

從出生,過完一生,到面臨死亡。
正常的程序略是這般,可有些時候並不是,
正常的人生充滿了變數,
生命又脆弱又堅韌,破裂又癒合,
難以預料 .....
迴光返照或死而復生

2009年7月9日 星期四

把自己想像成是理性的
有善心、有良知、有教養、有見識 ....。

事情不如人意的時候,
即使只有一點點,
被放大!倒像看清真相,堅持頑固。

獨立思考、行走跳躍、開口說話、睡覺作夢 ....
內心深處,徘徊在最原始的沼澤裡,
手腳併用的撕裂爭奪,在陰暗世界裡茍延殘喘。

說穿了與其他地底下的生物,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

2009年7月8日 星期三

人類發現自己置身于週而復始的困境時,
會求助於一些比自身強大的事物,
比如愛或命運,或宗教信仰靈修 .... 來解釋自己的遭遇,
跳進另一個不熟悉的環境,
進入另一個輪迴邏輯,
再次翻滾跳躍。

2009年7月4日 星期六

2009年7月3日 星期五

想得到別人的愛,卻忽略愛自己,結果裡外不是人;
或者沉迷於愛自己,而以為是愛別人,壞的總輪不到自己 。

當局者迷的魔術,變不出新把戲 ...。

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有些時候,你渴望到一個新環境!

不想跟認識的人一起,或說希望沒有認識你的人, 怕被他們對你的既定印象“套住”,怕被他們互動影響, 又生出原來那一面,被認為的因果循環 ...

新的環境,因為陌生, 對其他人事物產生距離與新鮮感,反而有力向前行?!

太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所以不停換圈子, 你辛苦,別人可能也沒輕鬆到 ...。

在新的圈子,是不是真跳出自己,顯露不是原來別人認定的那面,只有你知道。
朋友到了中國大陸,想買山寨機,詢問山寨機的相關訊息,大陸售貨員跟台灣朋友說:「山寨機現在是台灣人會考慮買的,大陸人現在不買,大陸人慢慢有錢了,漸漸講究起品質、要求品牌,大陸山寨機有些電磁波輻射怕還沒完全合格,所以放棄山寨機,山寨機做了給台灣人買 ....。

台灣人買山寨機不打緊,台灣人的內在涵養要求已漸漸走下坡還沾沾自喜,該有的品德、良心或禮義廉恥到哪裡了 ? 這才讓人憂心。

風水輪流轉 ....

2009年6月26日 星期五

說想去流浪,背後通常還有一個放心安身之處,
在“想流浪”之後安身立命的地方。
遷移生活,旅人生命,
夢想維持影像那樣停格,永遠美麗 ....

事實是很難。

發情貓滿妹,連續叫了24天,忽然安靜恢復正常,居然不習慣 ...。
習慣她,來來回回,走到哪叫到哪 ....

啊 ~ 變態 !

2009年6月24日 星期三

笑難不難? 沒事會笑嗎? 一定有事才會笑嗎?

周圍很多人都板著臉,有時自己也是,不笑理由簡單說說矜持不隨便、有距離以保護自己。

今天的新聞 ~怎麼笑才美?專家說:微笑60%有知性美,看到很多學生拿著鏡子在練習笑,不知覺也跟著笑起來。

笑通常多是好事,對身體心靈有益,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有人「笑容可掬」,有人「笑裡藏刀」,到底該怎麼刻意展現笑容比較適當,居然也成了一學問。

怎麼笑搞成學問,得弄複雜才專業,一個高科技儀器測試,研究分析120%的微笑雖然給人親切感,但是要表現出「知性」的一面,笑到60%,才恰到好處,笑的有沒有魅力,會不會太誇張或具知性。

專家說透過電腦輔助改進,每個人都可以笑得更自然。

不是專家的我,透過機器來監測自己的笑容,先得關注給別人的感受有沒有自然和知性,快笑不出來了 ....。

很想笑啊!

電視上的新聞有笑容測試畫面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623/8/1lso0.html
高瘦的美國女生,因為喜歡中國文化而學中文,
沒課時來晃晃,想要趁機多講幾句中文練習,
害羞個性,自認能說出的中文有限,
看的出想用力講,但又遲疑恐怕出口錯了而結巴,
盤算著寡言不知怎麼好,
眼看著有點中國人保守的味出現....。

2009年6月22日 星期一

是怎麼?
打開即時通,年輕朋友把月經來了,失戀、缺錢,得病 ...各種私密和情緒,明白白放在MSN訊息欄上公佈,看的人該是要怎麼情緒? 送她衛生棉四物湯還是借錢給他?
個人私密的價值,已經不是秘密?!

不管別人要不要看、要不要聽,強迫輸送給你,怎麼,就是攤著,管你愛看不愛 ...

做的事明明對不住正義公理或良心,用手機相機拍下來,就算了,又大喇喇放上網路其他陌生人可以接觸的的場合,不管是行兇鬥狠、虐待還是耍笨。

好像光天化日下沒有昧不昧著良心那回事,行為的目的僅求要被人注意,增加點閱率或衝什麼鬼人氣,意義是什麼?
仗恃著什麼理直氣壯? 處罰像買東西般討價還價,以為在做生意,以為自己的相關訊息,是天下最重要的事。

對自己的行為,看不的見的胡思或亂想,看的見的違規或冒犯,沒有散佈以前還有良心可能,在那之後責任是別人的、是家庭的、是學校的、是社會、是政府的 ..... 反正都不是自己的。

人的價值觀扭曲,別人的性命也可能只是一個無關痛癢的瀏覽,人重要的部份已經不包括隱私,甚至性命。
電影 Live殺人網站,描述網路駭人的凌遲直播,好奇者點閱率越多,受害者死得越快! 好奇的人性,在不經意間助長別人死亡,冷血旁觀者清的態度看熱鬧,變態兇手說人不是我殺的,是那些千千萬萬的陌生人用點閱共同謀犯下的謀殺案 ...., 到底是誰變態? 為什麼又理所當然自私?!

真的不懂。
幫你買日常家用品
幫你顧店送便當
自己不會也找人修理電器或重新買
你口袋空時會盡力幫忙
小病找診所 先帶你到處看哪個你願意
有答不出的問題幫你找答案
儘管嫌你囉唆 但還是會跟你說話
比你細心 比你還體貼他 對你比對他自己好
有什麼好處 先想到你
對你的朋友好
對你的家人好
比你對他們好還好

處處支持你
精神現實都盡力
......

這種難找到的
正好在身邊
你的好運氣

鬼都羨慕你

2009年6月20日 星期六

這個圈子,很小。
哪個圈子? 就你認為的圈子!

自認與其他人不同,所以應該要清楚歸屬於哪個圈子,
去了那個以為獨特的圈子,發現其他物以類聚,圈子感覺小了點,
還是窒息擁擠,於是嘗試去別的圈子,結果還是遇到前面那群跟自己一樣,自認與其他人不同的,都在附近這幾個圈子裡,跳進來,跳出去,哭笑不得還想顧什麼面子?

懶的管!







Don't Cook !

2009年6月18日 星期四

大多數時候, 也說不上來哪些人哪裡不對勁, 從表面看起來都還不錯, 他們的內心可能恰恰相反 .... 。

偶然看了Discovery Traveling & living 旅遊生活頻道-龐姚敲敲門的節目,介紹的是許多年前拍武俠片的俠女龍君兒,在金瓜石山上的房子,完全符合這個節目的調性,藝術的、好看的、好玩的、有趣的、品味的 .... 。
節目裡面視線索及都是美麗的、可愛的、幸運的、符合人生期望的。
主持、或被介紹的,其他關聯也脫離不了 這些,『特別的~ 藝術、好玩、好看、有趣 ... 。』

好一個美麗境界,美好的不像真實生活,比較像是度假生活,不是自己的家 ,美的好像買菜不用錢,房間不會亂,不會生病,不會拉大便,不會有垃圾、 沒有挖鼻屎或什麼鬼債務問題 ....

每個人的品味不同,但都有或多或少的品味,和藝術家的莫名堅持,被大家認同稱頌的,似乎可以洋洋得意,但也因為被多數所認同,同時陷入另一般普羅大眾庸俗的矛盾。
不被認同的品味和藝術生活因為是少數,或沒有被大眾所接受,常行走於一種黏膩叛離哭笑不得之間。

這些藝術家吧?!忍不住想“玩”品味、玩藝術、玩什麼自得其樂、沉溺於玩樂之間,花時間摸一顆石頭,看光線半天光景 .... 和自己完全相處愉快,其自戀沉醉總讓聯想起,許多品味藝術家曾經精神有過問題、偷竊、自殘、負債、.... 等過去難堪現實。
難道藝術家都得精神分裂、價值非一般?還是先有精神分裂條件才有資格是藝術家?
一群藝術家品味自詡的靈魂背後,是不是也可能披著一層層精神分裂的外衣 ...

神經病藝術家,或藝術家神經病,在和自己相處愉快狀況而定,看現實環境運氣價值而定 。

當神經病比較好,社會包袱輕點,不是嗎?

2009年6月16日 星期二

運動項目
跳水好看
選手走到跳板前
立定顰息
靜靜站穩
用力往下跳
彈上
再落下
靜靜的水花
一圈一圈
幾秒間
生命漣沂
動生靜
靜生動

2009年6月10日 星期三

愛情基本上是一種病、變態、不健康,
追求人性裡有缺陷的、小團體、狹隘、約束、
私密的一種負擔牽扯連結, 屢試不爽,病的循環。
生活不會每天都開心,正常是好。
日子不一定每天都精彩,平淡是福。
生命不見得如意,但不見得都壞。
時機總是起伏轉換,有機會有希望有出入。

2009年6月9日 星期二

一個基地不秘密,成天窩著,人不找我,我不找人,一切都是做人怕麻煩、怯於應酬和懶的交際。

朋友來,說了一個「韜光韞玉」的故事,懵懵聽,接著去找模糊印象的解釋,原來
『韞,藏。韜光韞玉比喻掩藏才能。宋˙洪适˙隸釋˙卷十一˙
小黃門譙敏碑:君商時度世,引己倍權,守靜微冗,韜光韞玉,以遠悔咎。』

有那麼好? 瞭解和不了解的交集,可大可小。
以遠悔咎為哪堪 ....

有天“出關”說不定瀟灑先爆炸!
騙子開始是講美好的,過程中越講越大越幻美,最後連自己也搞不清哪個是謊言 ...。

善意的謊言,最後也逃不了,良心提醒,謊言畢竟是謊言 ...
因為人的有限而破滅,經不起時間天地良心鬼神考驗 ....

「相信我!我是個騙子!」

2009年6月5日 星期五

在YouTube上看到的貓影片,ModernCat ~Maru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_AbfPXTKms&feature=player_embedded

天真的戲碼,看了好幾遍 ...

2009年6月3日 星期三

禪!

推翻大師,就自以為勝於“大師”嗎?
噓 ....

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

主動去吃「吃到飽餐廳」的用餐行為,也能算是一種自我虐待,
越貪心的,越厲害 ....
覺得花了錢想撈本、撿到像是報復般的機會,
把自己弄到難過了才善罷甘休,
這樣做是對自己好??
實在很難說 ....

2009年5月26日 星期二

天陰陰的
雨像在忍耐
太陽也不露臉
雨硬是不下來

讓我
曬還是不曬?
男:妳不懂!妳們女生不懂啦!
女:你才不懂!你們男生很奇怪勒,自己不懂還說別人不懂!
男:唉呀!妳不懂啦,妳不懂!
女:你才不懂!明明就是你不懂,莫名奇妙說我不懂,你才不懂!!

懂不懂,不是重點,雞同鴨講,還能一直循環說下去,毛病 ....

2009年5月22日 星期五

關於求婚,是小女人虛榮還是大女人主義作祟,周圍所知道的求婚十之八九,都是男性向女性“求婚”,型式多被環繞在浪漫氛圍下男性下跪來“求”,女性感動、扭捏、裝無辜不懂,然後才答應的迂迴作做。

普羅大眾式的求婚被需要“ 希望 ”,得要男性在現實和非現實上,具備有多重條件符合女性的期望,以及不能確定但要接續保證的未來;另一面是,“現實”上女性是不是也同樣值得符合或超越給對方現實期望的條件,似乎沒那麼重在,“有求於女”就變成一個像是理所當然,無所謂男方條件優於女方,或是女性條件優於男性,理性上被擱置一邊,男求女的求婚方式,就像男女交往年齡男大於女被視為“正常”一般。

怪的是,若女方沒有優於男方的條件,卻要求各方優於自己的男方來有求於己,不管矛盾不矛盾!假如你是男性你要去“求”嗎?

男方若不是感性太愛女方,就是愛沖昏頭失去理智了吧,現實上究竟還是有那麼多男人求婚於女人的習慣模式,十之八九 ...
矛盾的開始,自然也接續著矛盾不合理但被接受的,什麼樣莫名奇妙愛情 .....。
婚姻既然不是一紙證書可保證,那求婚又算得上什麼東西。

2009年5月21日 星期四

要自由!結果被自由綁住 ...
要解放!結果被解放圈套 ...

要很多!結果都是空 ...

大有人在 。




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簡單,很不簡單!

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所謂的專業是指把簡單事情複雜化 ......,技術是後天可學習的;
持續專一的先天單純,倒是功夫,定心划船般不進則退的生命河流。

不為設計而設計, 不為計畫而計畫, 不為做什麼而刻意,以免掉進自設的陷阱而不自覺。
有些東西一去不復返,因為自然,或是不知所以然,就過了,自然而然。

看自己要跳出來,可以看清楚一點。
你開始了解並領悟到所有內在的力量,早在你裡面。
最終領悟到,其實是你影響你自己的狀況。

2009年5月18日 星期一

有篇文章說到女性對於選擇對象的要求,從小到漸老因自我年齡現實條件時而彈性更改,而男性則幼稚到老“始終如一”鍾情於那個屬於「年輕活力」層級的女性。文章好笑儘管不能以篇概全,但玩笑裡也透露出點男性面子底下心跳隨緣的潛在慾念。

過三十被稱為老處女的同學愛看書,生活忙忙碌碌時間大部分都在工作裡消磨掉,對自己的回饋是利用每年的年假出國旅行,好填滿靈魂裡的缺空和夢想,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結果是把自己推向更高的某種“層次 ”,或許也接近幻想那種,矛盾的是,這些倒底是把她推離更遠或拉近,與現實的距離?

沒有空、不投緣、沒機會 ,再加入了自我和他人價值觀條件限制的距離,距離更遠了.... 。
儘管看來困難,潛意識裡還是偷偷地希望會有那種以為相當“層次”的對象出現,在那種不經意的無趣生活裡來個驚喜,好久一陣子,沒有;又好久一陣子,有了,那種夢寐以求有“層次”的心儀對象,卻因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見多識廣,覺得早已看透了即使沒有親身經歷過,於是又覺得太扯了“不符合現實”,而拒絕、放棄,拿路走多了會碰到鬼的機率來搪塞自我,這時候無知倒像是沒那麼差了 ..... 。

看的見的和看不見的,近和遠的距離,像魔術方塊的一小面,可以扭扭這樣組合,也可以搬搬那樣連結。

近的距離一種是心理上的相像, 相似的; 一種是真實距離的 ,可測量形狀的。
而遠的距離有種是腦子抽象的、陌生的、也是排斥的;一種是真實距離的,可消極保持安全的。


同學問到當下A片的新解釋「愛情動作片」究竟是接近肉慾橫流的A片?還是接近夢幻唯美浪漫電影?
沒有現實的生活體驗,說什麼都像是白搭 ...。


2009年5月16日 星期六

2009年5月15日 星期五

到頭來
發現你始終有的幸運
都在不自覺中
一同前進
於是有點點竊喜
偷偷地
不敢大聲說出來
好像太大聲
這種好運氣
就會消失ㄧ樣

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人有兩種關係。
特殊關係 ~ 彼此認定的、也是互相牽制的。
神聖關係 ~ 寂靜沉定的、歸零平等呼應的。

看的出來,偏好“特殊關係”的,比較多。
需要被認定和被束縛 .... 的莫名奇妙。

2009年5月8日 星期五


不需要被哄開心的伴侶
這種人
很少
因為期望和 責任
一不開心
就容易會怪你
而這些
都是承蒙於愛 ?

亂尷尬
作者不詳,收到的mail,道理自在人心 ...

年長了 善待自己....
有位大學同學的婆婆是美國人,現住在美國的養老院,朋友每星期和她先生到養老院看婆婆,她婆婆已獨居30多年,88歲時還可以獨自開車旅行。
最令我驚訝的是,當我到美國同他們到養老院探視婆婆時,她說婆婆前一星期才換裝6顆假牙,共花了20多萬台幣。

如果印象沒錯,在台灣的老人或家屬大概不會想到要幫一位88歲的老太太換更合嘴的假牙,如果假牙不合用, 往往老人本身也會覺得算了,家屬也泰半同意? 但都88歲了,何必費事、花這個錢?可是朋友的老公是美國人,想法不一樣, 他希望母親有較好的牙齒享受食物的美味,沒有想過這口假牙用多久的問題,只想著就是要給老媽媽好的生活品質。

這件事讓我想起,有一次採訪一位知名的專欄作家,那年她70歲決定植牙,她不太有錢仍決定花這100萬元,有朋友知道後都問,都70歲了為何仍大費周章的植牙?面對朋友的質疑,她的想法很簡單,「只要活著,就要有好的生活品質。」她說, 如果知道植牙後只有2年可活,她照樣會植牙,因為可以過2年好品質的生活也值得。

是的,人總是勞累一輩子,希望到老時可以享受清閒的生活,但真正到老時,卻又認為已經老了,也就什麼都算了,仍選擇侷促、將就將就地活著,一輩子都沒對自己好過。

人生有限,想做什麼就去做,就是一種生命品質的體現。

我們的長者一向被「老」字拘束得緊,覺得老了就應妥協,不應奢求,不應多所要求。
四、五年級生的你們是最有資格對自己更好的一群,何況常常所做的只是合理而沒有「特別好」, 對自己好這件事是不用跟別人妥協的。享受生活別等到下輩子。

一位朋友的媽媽之前因為不好意思說要換假牙,一直帶著一副不合嘴的假牙,只有委屈自己誰也不知。有一天在公園運動時,聽同樣為假牙而苦的老朋友 說換了假牙後吃東西那種快活的感覺,心想「目光不清,牙齒不健,活到老,難道就這麼等著回蘇州賣鴨蛋?」 因而覺悟不再委屈自己,84歲的她以半年的時間,接受迷你植牙手術,從此不再三餐只喝流質食物,重拾吃花生的滋味,這讓她覺得非常開心,不但如此,這位老太太現在更愛笑了。

的確,有品質的生活從體貼自己的需要開始。有不少長者花自己的錢做想做或喜歡的事,還要在意別人的眼光或評價,這樣,生命的品質一直出不了頭。

記得以前鄰居的阿公阿媽,每次巧遇他們準備出門去玩的模樣,問他們要上哪去玩,他們卻總是說,「嘸啦,只是要去刈香啦!」 到廟裡刈香是鄉鎮旅遊活動中最好的替代字眼,也是真的去廟裡進香了,但他們總不好意思直言自己是去玩的,好像去玩是不道德或是逾越本分的事。

其實,尊重自己的意願或適度的表達,就是一種品質,喜歡就好,想玩就去玩吧!喜歡就值得去做,別忘了,這輩子就只這一次,遇到好康的或是幸福的事,可別總是期待留給下輩子。

有沒有下輩子,只有天知道,是吧?老朋友們~切記~
我們是: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被兒女拋棄的第一代 。
千萬莫人在天堂 ,太多錢在土地銀行。